“管治危機”考問政府執(zhí)政能力

2007-12-25 09:44:11    

縱觀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組建以來的兩個月來,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已在多個場合向地方官員提出面臨“管治危機”的警告,要求官員要有“危機意識”,必須以“黨的執(zhí)政能力建設作為主線”。而近期接連發(fā)生的多起社會事件已逐漸表明,地方政府的種種不作為實際是不能為,地方政府的執(zhí)政能力已經岌岌可危了……

突發(fā)事件頻發(fā)凸顯政府“管治能力”低下

最近一個時期,遼寧“蟻力神”造假敗露,數(shù)十萬投資者血本無歸;陜西“華南虎照片真?zhèn)巍笔录徊ㄈ?;廣州警察開槍打死醫(yī)生事件引起輿論質疑;山西、山東、貴州等地礦難接二連三;物價上漲引發(fā)民眾不滿;中央實施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土地使用權規(guī)范》,但不少地方政府仍讓他們屬意的發(fā)展商輕易拿到大片土地;多年以來,各地民眾不滿地方行政而到上級機關“討個說法”的“上訪”活動有增無減。種種社會事件表明,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,中央政令走不出中南海,政令不通,對地方失控;或地方諸侯對該干預的不干預,該懲辦的不懲辦. 中國各級官員的執(zhí)政管治弱化,引發(fā)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,令中南海高層疲于應對。然而,目前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實際上是不能為,執(zhí)政能力正岌岌可危。

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舉行第一次集體學習,主題是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”。在學習會上,胡錦濤提出了當前中國各地出現(xiàn)的“管治危機”,在社會轉型時期,黨和政府的執(zhí)政能力面臨挑戰(zhàn).

2007年11月1日,中國有一個新的法律實施,這就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(fā)事件應對法》。雖然,這部法律還有不少欠缺,但顯示中國正在試圖用法制化的方式處理社會沖突事件。近十年來,中國發(fā)生的群體性事件在迅速增加,1993年中國共發(fā)生8909宗,此后始終保持快速上升趨勢,1999年總數(shù)超過32000宗,2003年達60000宗,2004年74000宗,2005年87000宗,上升近10倍,其中農民維權占3.5成,工人維權3成,市民維權占1.55成,社會糾紛占1成,社會騷亂和有組織犯罪各占5%。

“管治危機”成當前中國社會的一大“毒瘤”

近年,各地執(zhí)政管治不作為的現(xiàn)象時有所聞,廣東省陽江市無疑最為典型。陽江人最近有一種終于“解放”了的感覺。然而聽說陽江許建強、林國欽兩大涉黑集團被摧毀性打擊,驅散了飄浮于陽江上空的黑社會陰霾,陽江市民卻沒有多少興奮。畢竟,這個好消息來得晚了點,人民早已身在水深火熱之中。黑社會為害十年,當?shù)氐母改腹俣几墒裁慈チ耍?陽江這十多年黑社會坐大,直至以黑金秩序控制了整個陽江市的煤氣、水產、水泥、河沙、磚瓦、房產、公路運輸?shù)?,幾乎涉及所有百姓民生的經濟領域,以暴力手段壟斷陽江地區(qū)的重要經濟命脈,令整個陽江的經濟發(fā)展遠遠落后于周邊地區(qū),招商引資總額幾乎不到周邊城市的十分之一,而物價水平卻在人為地急劇上漲。

發(fā)展經濟,提高民生福利指數(shù),原本是這個時代地方政府當然的責任,但陽江黑金秩序猖獗到“第一政府”的地位,政府的管治不見了蹤影。難怪人們在問:“是誰坐視經濟發(fā)展淪陷于黑金秩序?是誰在坐視民生淪陷于暴利?是誰在坐視人民生命淪陷于暴力?”“黑社會視公權力為無物,本不足為怪,但公權力對黑社會視而不見,堪稱怪中特怪??粗谏鐣蟮墓珯嗔Γ粸橥\,即為失職,何況讓黑社會披上合法外衣,必是腐敗”。

政府管治不力,公共權力或因越位或因缺位而侵權,公民權益無法保障,上訪乃至民間群體維權事件發(fā)展呈爆炸式增長態(tài)勢。每年的12月4日,官方確立為中國法制宣傳日,以普及法律知識。2007年的這一天,來自各地而聚集北京的訪民,卻將這一天定為首屆“伸冤節(jié)”。他們倡議把這一天改成訪族同胞的伸冤節(jié),并表示上訪族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節(jié)日。

公民維權是公民的利益表達及官民博弈互動下的利益調整。據(jù)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,雖然8成訪民的申訴有道理,但半數(shù)以上的案件都沒有結論,反而因上訪而遭受打擊。隨著各種社會問題浮出水面,地方政府管治缺失,更多新訪民涌入北京上訪,群體上訪也越來越普遍。

中國政治體制肌體已出現(xiàn)部分病態(tài)和壞死

所謂“管治危機”,是指國家在管理社會秩序的有效性存在問題。它和政治危機、經濟危機是有區(qū)別的。政治危機主要是政治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,經濟危機則主要是經濟體制和運行方面存在的問題。管治危機主要有兩大因素,一是社會不滿群體的存在,一是管治能力的低下。

“管治”是西方近年來興起的概念。中國在市場經濟改革后管治演變發(fā)生的重大原因,是經濟改革后造成的管治真空,轉型社會的復雜性和轉變速度超出了國家系統(tǒng)的能力范圍。由于絕對的權利地位和特殊的制度安排,中國政治體制的肌體已出現(xiàn)部分病態(tài)和壞死,如不適應形勢的需要,改革執(zhí)政方式,就會走向另一次危機。

當前各級政府的管治能力存在三方面問題:一是濫用權力,從媒體披露的事件看,一些地方政府濫用權力恣意妄為,隨意侵害公民權利,違法濫權現(xiàn)象并沒有被執(zhí)政黨自己及時發(fā)現(xiàn)、處理和糾正。如果不是被媒體關注,成為社會焦點,進而由中央高層下令查處,這些問題顯然難以得到妥當解決;

二是政府效率低下,管理代價沉重。中國的政府是世界上工作人員最多的政府,也是權力最大的政府,但其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很不相稱,很多基層政府負債累累,政府的目的本來是為民謀福利,現(xiàn)實中卻不得不先為自己服務。

三是缺少科學、民主的現(xiàn)代管理方法,管理方法和手段還停留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,靠傳統(tǒng)的人治、政策、行政命令和運動等方式開展工作。

而一個現(xiàn)代政黨要提高執(zhí)政能力,就要嚴格以憲執(zhí)政,防止濫權,提高執(zhí)政能力,首先要透過法律規(guī)范限制政府的權力,以民主途徑發(fā)揮人民和社會對政府的監(jiān)督作用。靠集中權力來加強對官員和社會的管治是行不通的,上面盯著下面,中央盯著地方的效果,顯然不如讓人民盯著政府和官員的效果好。這就需要執(zhí)政管治的方式有根本改變。

解決中國管治危機要先在克服民眾不滿方面下功夫

因此,要解決中國管治危機,首先要在克服民眾不滿方面下功夫,最基本的就是要建立公平公正體制,建立民意表達機制,允許和鼓勵農民建立農會,工會應該真正成為維護工人權益的組織;

其次,要樹立法制的權威,當下國家司法權力因體制性的原因被地方政治利益化了,司法如果不能與政治特別是政治權力人物保持一定的距離,就是制定再多的法律,最終仍然是人治,不會走向法治,在社會管治方面存在的許多問題,都與民眾對司法不信任有關;

再次,要改進管治技術,提高管治水平,加強國家管治能力,中國的政治發(fā)展仍然是在威權政治的框架內運行,而市場經濟產生了不同的社會群體利益,威權政治則不能很好的調節(jié)這些利益。這正是目前利益沖突和社會危機存在的最深層次的制度性原因。

[打印] [關閉] [返回頂部]